安阳环保整装技术开发,安阳环保整装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ysgjj](http://www.trbnw.com/zb_users/avatar/0.png)
中国历史,从南到北的起义大都以失败告终,为何朱元璋最终胜利?
淮西走廊两岸上的人,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开始,一直到清朝,大别山红色根据地。英雄贤文辈出…是与“强汉”齐名的“明朝”的发祥地。(属于中原官话蚌埠信阳语支,老夸哦[呲牙])。广义上不是“南方”。
1367年,元顺帝对元军内部的互相攻伐忍无可忍,下诏收回兵权,但无力改变各路元军割据自保的状态,而此时朱元璋已经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占据了包括湖广、江浙的江南地区。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朱元璋具备了北伐的最佳条件。
1367年10月21日,朱元璋发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讨元檄文,确立了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总纲领,由徐达任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5万明军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首取山东。由于山东是孔孟之乡,汉民归附热情最高,加之元军主力由于之前平定红巾军,都在河南、山西地区,并且有大运河方便运输粮草淄重,拿下山东,便可北震元大都,为下一步西进做铺垫。
果然,山东的元军无力阻挡,元顺帝这才下令脱列伯、孔兴等将领东出潼关持援山东,结果无人响应。
1368年,驻守山西的王保保拒绝了元廷换防临汾的命令,此时王保保是北方元军最有实力的部队,但已经不听调遣。元廷无奈又玩起了借一方诸侯打压另一方诸侯的把戏,殊不知唐朝就已经行不通了。正当秃鲁、李思齐等人与王保保僵持在山西运城一带,明军已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李思齐、张良弼等人见状立即撤军,留下元梁王阿鲁温的5万大军独自面对势不可挡的明军。
常遇春是典型的急先锋,洛阳一战,他亲率主力渡过洛水快速击败元梁王的部队,还俘获了元梁王,随后明军趁势西进,拿下潼关,将李思齐、张良弼的部队堵绝在陕西地区,防止这支元军影响接下来的北伐大计。
明军没有继续西进追击陕西的元军,也没有搭理挂机的王保保,而是坚定目标,利用元军内部不和,逐个击破各路元军,并利用地形将其分割。比如占据潼关,不让李思齐、张良弼的部队东出,河南地区便可成为明军北伐的后勤基地,缩短了补给路程;又如先取山东、河南,便是借太行山、黄河的天堑,使得王保保不想,也不能及时出兵勤王。
接下来,明军沿着华北平原一路北上,直逼元大都。在宋辽时期,河北对于宋朝来说,无险可守,但对于政治中心在大都的元朝来说也是如此,元廷没有地利,更没有可用的兵力来防守大都。1368年7月28日,元顺帝携皇太子逃离元大都,前往鲁王城,8月2日徐达大军进入元大都,永远地结束了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实现了几百年来******在幽云十六州统治的夙愿。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不谈人的因素,单从历史地理方面来分析,朱元璋能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
1356年,朱元璋通过第三次进攻,终于占领了集庆(南京),并将其改名为应天。南京历来有虎踞龙盘之称,环山面水,进可攻,退可守,经济富足,是东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军事经济中心。占领南京对朱元璋来说意味着拥有了绝佳的战略地理位置,同时,这个地方还非常的富足,可以为他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朱元璋自己也曾说过,“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
二、不一样的战略路线
如果想一统天下,仅依靠良好的战略根据地显然是不够的。比如,东晋、东吴、南宋以及后来的太平天国等等,它们依靠着长江天堑,发达的江南经济,最多也就是个偏安***。
而朱元璋在夺取南京后,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北伐意图,并制定了不一样的战略路线。
朱元璋先是占领南京,然后在解决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实际上已经是控制了江汉平原。但之后,他并没有像那些偏安***一样,去将华南和东南进行横向整合,而是由江浙地区向山东方向进攻,先打山东半岛,然后再转向中原地区,进攻河北,占领华北。实际上是自东向西打。这样的进攻路线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战略路线其实十分相似。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他其实是从第三阶梯把敌人整个打到第二阶梯的地理位置上去。***取的是由东向西的战略进攻方式。所以,我们后来看到元大都(北京)都占领了,巴蜀地区都还没有占领。
有史学家评论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完成统一全国的人。”这其中,如果抛开人的因素不谈,我想主要原因,应该就是他所选的路线与所有历代参与北代的人,所选择的战略进攻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希望我的回答你还满意。
朱元璋携带的力量是民族的力量,来自于整个中华大地神州沃土上的反抗力量。当然无以伦比。
第二点,朱元璋的力量来自于江南与秦淮地区经济从南宋开始逐渐的成熟。
两者都是天地之大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1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