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信息技术教案
教师备课教案应该手写还是用电子版好?
老师备课的关键是教案,教案准备的充分了,上课时才能讲的好,也是老师责任心的体现。教案的好坏与用手写,还是用电子版没有什么关系,教案的好坏是教案的内容。现在依然很是怀念当年老师漂亮的板书。
对于老师来说,写教案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新教师。至于你说的是手写教案还是电子版,哪个更好?这个当然是要看写教案本人的习惯。
需要强调的是有意义的是"写教案"这件事情的本身。跟用什么工具来写教案是没有关系的。就像我自己本人也是一名小学教师,我自己喜欢用电子教案。因为上班时间都忙于上课、管理、开会、批改作业和试卷、找学生谈话接待家长、应对各种杂活。时间几乎都被安排的满满的,所以只能利用下班的时间来写教案备课。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要以效率为先。而且还环保。而且写好的教案通常都是要经过修修改改的。电子档修改起来也方便。
当然我也不是反对手写教案。大多数的老教师呢不擅长电脑打字也可以用手写教案。我们学校是没有应任何的硬性规定,说老师一定要教手写的稿件。
我认为,必须要手写教案。有人认为,今天已是信息时代了,还手写教案,这不是倒退?我做了几十年教师,我倒不是这样认为的,说句不客气的话,不手写教案,只搞个课件,那备课是不够深刻的。手写教案还有其它意义,如可以让教师的钢笔字写得更好,把教案写得美,给学生做榜样,影响要求学生写好笔记,让他们养成整洁美丽的笔记板面,这也是有好处的。!
被老师诟病不止的手写教案,有存在的有意义吗?
手写教案有存在的意义!
老师每上一节课,都要对该节课的内容进行备课,这里的备课不仅仅指写教案,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备课,对教材教法进行备课,对上课内容进行备课,还要背备好课后反思,而这些内容最好反映在教案上,这些内容就需要教师手写。
老师手写教案,正如演说家的演讲稿一样,虽然演说家在演讲时未带手稿,但他们的手稿也是经过了反复的修改,把演讲的流程、内容和可能出现的情况都罗列在纸上,然后经过多次演练才会登场。老师上课也一样,面对不同的学生,同样需要手写教案,并不断对教案进行修改,只有这样才会让课堂更精彩。
目前,很多老师习惯用PPT给学生上课,备课也是电子教案,老师这样备课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但电子备课同样需要老师花很多时间去撰写,并不是从网上***粘贴就可以了。有的老师写教案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没有认认真真备课,总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哪里还需要备课呢?其实,这是老师对备课理解不透的原因造成的。
有的老师的手写教案也值得借鉴,他们在课本上写教案,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老师的课本也就变成了教参,这样更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我很赞同这种做法。
如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教案,这样的教案不写也罢。
手写教案的概念现在已经不是很清楚了,一种是亲手写教案,但是包括电子教案,一种是不管教案我是抄别人的,还是自己编写的都是用手书写。
我个人对手抄教案是深恶痛绝的,可以说身边每一个老师对手抄教案都是厌恶的,首先,教案的格式是上级统一规划印刷好的,项目非常的齐全,不能空白,比如一节课你没有复习环节,但是教案上有,你就必须写,所以这种教案的实际用处不大,可以说就是应付上级检查的,顺便可以练练书法,但是耗时很大,几乎所有需要手抄教案的老师都是在家完成的。
电子教案推行过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就被否决了,上级管理部门一不能卖教案本了,二缺少了一个可以检查的项目,至于老师累不累,你好好写我们给你们发奖状啊。可以补偿安慰一下。
但是如果真的认真手写教案还是有必要的,我发现所有出公开课的老师,起码出课的那节内容肯定会手写,甚至可能写很多遍以加强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手写教案对授课其实有很大帮助,能让老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也就是说如果老师真的认真手写教案是对教学有帮助的。差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时间与精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例。经常帮助别的老师设计课,真的完全靠老师自己设计一节合理的,新颖的,恰当的课大概要两三天的时间,所以所有课都认真手写教案是不现实的。
电子教案的优点是共享,信息技术部门是推荐使用的,起码环保吧。但是因为共享很多教师电子教案就连看都不看一眼了,授课就会很随意,甚至有些知识点会有遗漏,尤其新教师,开始没打好基础,随意课上多了,就不会认真上课了。
目前我们的规定是这样的,老教师写书头案,以实用为主,新教师写全案,打基础,熟悉课堂套路。特殊要求的可以电子教案。
任何一种规定死了,就不可能是适用于全体的。我认为,真正的手写教案每单元写一课即可,其他可以写简案,有能力的老师可以电子教案,但必须原创。未来的趋势还是电子教案,共享教案。然后授课与教案相符即可。
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了,教案是一套,授课是一套,两个对比一下完全是两节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12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