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知道过去的气候变化,怎样知道过去的气候变化情况

古代的普通百姓如何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的?
古代老百姓生活艰辛,吃了上餐愁下餐,除了衙门当差的和做生意的帐房先生。普通老百姓很少去注意今天是哪月哪日?了不起看下月亮圆缺,知道个初一十五,然后好播种下秧。如果真有什么喜庆需要精准计算日子的,基本上是向教书先生,或***师傅去咨询。
古时候人怎么知道闰月的?
古人传下有润月年,这是古之贤圣的英明,伟大。阴历的月份是按月亮的朔望为一个月,月分大小尽,大尽三十天,小尽二十九天。按春夏秋冬为四季,一年十二个月,全年三百六十天。四年多出一个月,若只按十二个月为一年,便破坏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規律,所以就有了润月年。润哪个月也是有一定之規的,不是乱润的,比如今年润四月,是在三月里有气无节,所以要润两个四月。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节是节,气是气。一年有八个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为节,其余十六个是气。凡到润年只要是没有节的月份,下个月就要润两个月。今年是润年,全年是三百八十四天,正合易经复卦的三百八十四爻。你说中华的老祖先神奇不神奇,伟大不伟大?中华的古文明,古文化是世界之最,哪个国家也比不了!
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农历就***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公历也好,农历也罢,还是其他的历法,古代人民之所以要制定这些历法,初衷并不是为了得到历法这个看似玄妙的玩意,而是为了指导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古代人民的科技水平有限,所以认知能力也不高,对于时间的测算,自然无法做到今天这样精确。人们通过观察生活,太阳东升西落,一个周期就是一天(极昼极夜除外),今天我们认为这个周期平均下来是24小时,称为太阳日(非恒星日),也是通常所说的一天。夜空中的月相呈周期性的变化,平均下来是29.5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个月。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一次(四季更替)大约需要365.25天,称为回归年(非恒星年),也是通常所说的一年(公历年)。依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月相的变化,古代人民总结出了两种不同的历法——太阳历与太阴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13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