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气候变化与王朝更替
全球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其重要的影响,通过我自己的理解,我说以下三点危害:
1.冰山融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两极冰层逐年变薄、变小,两极的动植物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
△世界上几大著名的高峰冰川在天气变暖,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面积逐年减少,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随着人类活动遍布全球,各种化工工业污染严重,大气层破坏逐年增加,高山、两极雪水进入海洋,人类生活的很多海平面比较低的国家和岛屿正在面临淹没的危险,而且有部分岛屿已经与人类说了再见,如所罗门群岛5个小岛,正在受到海平面上升危险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中国上海。
3.淡水资源逐年减少
虽然说,地球是个水球,但是可用的淡水***是相当的少,而且算不可再生***。根据相关机构大概的计算和研究,地球上水占百分子七十,而真正为人类所引用的淡水只有百分子二点五,而且这些淡水主要分布在地区是地球两极和高山冰川,随着气候变暖,冰雪融化,淡水流入大洋,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将会越来越少,人类饮水问题将在若干年后会被所有人所重视。
明朝的小冰期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是一次周期性降温。
虽然说被部分明粉称为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而实际上的小冰河,前后历时500余年的气候变化过程的总称。中国气象学竺可桢先生的研究认为,中国的小冰河时期,从南宋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前期,其中清朝前期1680年左右,是小冰河降温的最巅峰。
明朝经历过两次明显的降温,一次明朝中期1500年前后,一次是明末清初1620年以后。
其中1620年开始的那次,的确为明朝的灭亡“添了一把火”。
不过也不能全怪小冰河,归根结底还是明朝的抗灾能力不行。或者说明朝自身的弊病积累,被小冰河引爆了。
明朝相对于宋元,是一个十分依赖农业的朝代,并用户籍制和路引,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大量人口挤压在农业上。200多年没有任何变化,最后人多地少,生产开始跟不上消耗,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导致农民破产……
也就是小冰河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了。
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在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七千多年。这段时期的气温和我们现今二十世纪初的气温水平差不多,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四次气温骤降的小冰河时期,,明末清初正是处于第四次小冰河期。
当时气温骤降,造成北方地区干旱,草场退化,为了活着及改变这艰难的处境,北方的少数民族频繁的南下,加剧了社会的动荡。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很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连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再加上当时明朝末期吏治***,阉党横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时有发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雨后春笋般的揭竿而起,国内的农民起义都焦头烂额了,又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甚至国外有学者都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小史认为:明清小冰期的到来,的确给农业社会带来了灾难,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但要因为这个原因就判定一个人口一亿人的大帝国灭亡于此就太过于武断了。
明朝小冰期是近年来出现的将明朝灭亡归咎于天灾,而非人祸的说法。这个说法的出现纯粹是博眼球。
这个说法的立论基础是竺可帧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中关于中国历史5000年气候变化的研究。
竺可帧先生其通过对考古发现、历史文献记载的研究,推算出了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和温度辩护。其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非凡的意义。
但是小冰期导致明朝灭亡的说法,完全是***借或者说是篡改了竺可帧先生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结论。
只有一个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寒冷期的概念和一个1650年至1700年的极寒期概念。
这个寒冷其包含了明清两朝全部统治时间,同时极寒期所在的时间是顺治和康熙统治的时期。
明朝于1644年灭亡,参看竺可帧先生气候研究成果,在这个500年的寒冷期不算特别。
虽然明朝末年开始向极寒期过渡,气温出现了下降。
但是同样的在明朝中期也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气温下降并且气温变化同明朝末年一样,这段试讲就是1500年前后明孝宗时期,甚至此时将的温度更低。
而明孝宗时期是明朝中期难得的政治清明时代,这段时间在历史中被称为孝宗中兴。
明朝小冰河时期(又称明清小冰河时期)指的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这几十年时间内,明清两朝在冬季所遭遇的异常寒冷气候。
公元1650年至公元1700年,这50年又是明清小冰河时期内最冷的50年。
(冬日的紫禁城)
现在有部分国内及国外学者认为,「明清小冰河时期」是造成明王朝覆灭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这段小冰河时期的相关历史***,明清两朝不少典籍均有记载。
而通过对这些史料的记载研究,人们发现,明朝小冰河时期在明嘉靖皇帝在位时即已出露端倪,至万历朝时开始变得愈[_a***_]显,而从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异常的天气状况则急速加剧,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即位时已接近顶峰。
(崇祯皇帝)
小冰河时期,不仅冬天气温普遍低下,夏天亦是。在冬季,不仅我国北方寒冷异常,温度相对较高的南方亦是如此。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冰期的概念。
1、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2、间冰期是大冰期中相对温暖的时期。间冰期冰川作用相对地变弱,冰盖向高纬度退缩,雪线升高,由于冰体大量消融,冰融水注入海洋,致使海平面上升形成大面积海侵。
地球史上四大冰河时期:卡鲁冰期、安第萨哈拉冰期、瓦兰吉尔冰期、休伦冰期;冰期内部的冷暖交替的时段,分别称为冰段(或称作副冰期、冰阶)与间冰段(或称作间冰阶)。时间尺度是数万年。
了解了冰期的含义之后,我们再回头看小冰期。
明朝小冰河时期是指中国明朝末期出现了极冷的气候灾害。明朝晚期,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
“小冰河期”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国外有学者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而我们也知道,明朝后期的皇帝其实还是蛮尽心尽力的,比如崇祯皇帝就励精图治17年,可奈何连续10年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饿殍遍地,民不聊生。朝廷办法也不多。
不是的。根据竺可桢等科学家分析,认为在百年-千年际尺度上, 我国气候变化序列揭示的冷暖变化过程有较好的一致性, 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过去2000 年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主要结论是: 自秦以来, 中国冷暖变化划分为4 个暖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主要结论是: 自秦以来,中国冷暖变化划分为4 个暖期和3个冷期。分别是“ 秦汉暖期”( 公元前210-公元180年)、“ 隋唐暖期”( 541-810) “ 宋元暖期”(931-1320年) 和20世纪暖期共4个温暖阶段。“ 魏晋南北朝冷期”( 181-540年)、“ 唐后期至五代冷期”( 811-930年)、明清冷期”( 1321-1920 年)3个寒冷阶段, 东中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比今低0.25℃、0.28℃ 和0.39℃ 。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1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