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天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形式?
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量变化年代际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和近地表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少、极端气候***发生的空间异质性较大等,具体表现如下:
(1)温度变化:近5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自1960年来升温幅度达1.2℃,最暖年份则出现在近20年中,不同地区增温幅度不同,总体趋势是北方升温要大于南方,而冬季增温(平均0.04℃/年)要显著高于夏季增温(平均0.01℃/年)。
(2)降水量变化:近5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际波动较大,降水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1960—2006年,各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地区以及西南的西部和华南的东部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增速最大值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其他区域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华北年均降水量减少最多。
(3)日照时数变化:近50年中国的日照时数、近地面平均风速等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其中,日照时数全国普遍减少,以华北地区最明显,每10年减少119小时;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减少趋势每10年降低58~73小时,西北地区每10年减少24小时。不过,风速减少最明显是西北地区。
(4)极端气候***变化:近50年来,中国遭遇的极端高温热害、亚热带极端低温冻害、洪涝灾害和极端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率都表现为大幅度提高的趋势,极端性天气气候灾害频发使农业生产年际间波动增大。就区域变化而言,中国除华中地区外其他地区夏季的高温热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而冬季寒冷天数则显著减少,强降雨***引起的洪涝灾害则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这些极端***在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增多,在东北和长江流域西北部地区则相对较少。
中国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丨南北地表温度平均上升1′2度。2、降雨量普遍减少。3、矿产特别是煤碳过度开採。4、工业和生活废气废水排放未科学处置。5.工业和建设建筑粉尘未处理产生到处扬尘。6.旱灾和洪涝灾害较多。要改变这些现象,就应该在各地推行植树造林和种花种草,更多的种植经济林木特别是种植中药材。积极减少二氧化碳、粉尘、废气废水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等。保护环境,爱我中华,坚持科学持续发展,为美好的明天赶快行动起来。
凡是气候变化,也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每一个节气的变化都会伴随着节气的前三天和后三天温度的上升或者下降,例如,寒露,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农历九月,那么交这个节气的时候,不用看天气预报,肯定节气的后三天一定会比较大的降温,这就是规律,就好比潮起潮落一样,这是一年四季中的规律,这也是地球的一种公转,所以,一到节气,肯定就会发生变化。
古人是没有天气预报的,他们靠什么知道天气和四季变化呢?靠的就是二十四节气变化,这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就像以前农民下豆谷插秧一样,它也是有规律的,什么季节,什么时间,这些都是节气变化而得出。
天气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因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统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大气中[_a***_]、水汽等输送和交换的重要方式.大气环流的表现形式有行星风系、季风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人们平常讲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行星风系.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强烈,水汽易于凝结,降水丰富;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汽盛行,水汽不易凝结,雨水稀少;在信风带气流从纬度较高的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水汽不易凝结,一般少雨.但在大陆东岸,信风从海上吹来,降水机会较多;在大陆西岸,信风从内陆吹来,降水就少.在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水汽充沛,降水丰富,越向内陆水汽越少,降水减少;大陆东岸,西风从内陆吹来,降水较少.一般说来,上升气流和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和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就少.因此,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气候特征,尤其是降水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加之风带和气压带随季节的移动,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
现代天气变化无常,应归咎为两个原因:一是人类排放过量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所引起,二是人类开发"气象武器",搞乱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带来了混乱。人类终将被无节制的科学自相残害!
谢谢邀请!天气变化,这是自然界的规律,非人力及科技在短时间内能打破的。一个地区的春夏秋冬,正如三角涵数一样,有周期性的节律,更有幅度变化的系数控制。你所说的天气老变化,是不是指变化得太过、太狠了?这正是幅度系数增大所致!国家为何要提倡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正是因为人类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自然的承载力,导致天气变化系数的快速增大,原本只降5℃,而今要降15℃,算是人类加剧了气候的变化。至于倒春寒,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大家不必担心!天有不测云,岂无旦夕祸?民众齐努力,自然改变多!
答:谢谢邀请。现在回答题主提出的关于天气为什么老变化的问题。用专业的气象术语说,就是强劲的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侵袭,与南方北进的暖湿气流不断博弈形成的。
一、现在就专门回答现处于春夏交替过渡的应景话题。先从本人所处的地理坐标和本地的气候条件说起,本人坐标于山东半岛与鲁西南的接壤的地带,是典型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分明的地区。由于冬天的降雨、降雪,加上西伯利亚的强劲冷空气的侵袭,冬天的气温一般在零下一10°至一13°左右,较少出现极端恶劣天气,但一个冬天的寒风、冷雨、冻雪侵袭于大地中、祢漫在空气里,虽说是到了春天,但也只是二十四节气上说的春季,有时受内陆西南暖湿气流和海洋季风的影响,气温升高,但不温定,一是受寒冷的地表影响,昼夜温差大,二是时常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侵袭和外蒙古沙尘暴的影响,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以上这是导致气候变化无常的根源和条件。
二、“清明无雪不断雪,谷雨无霜不断霜。”这是流传于我们本地的气候谚语,是说到了清明节气应该无雪,却还时常下雪,到了谷雨节气应该无霜,却还时常下霜,由此说明了气候的变化无常。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998年,到了小麦抽穗与灌浆时节,时间到了阳历5月中旬,某一晚上骤降气温0°左右及以下,致使农田的小麦颗粒未收,实在令人痛心。
三、 “一秒入夏,半日入冬”今年流行于网络上的段子,就充分反映了天气不按常理出牌的脾气,这也可能是于今天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有关,导致时常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变化,从而让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财产受损失,健康受影响,上班族早上穿冬衣,中午穿夏装,晚上过冬天的两栖生活,让人既辛苦又无奈。
四、以上是笔者在本地生活中对本题目的体会回应,很想听听大家对此问题的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1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