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事务办公室
吉林舒兰封城了,***病毒会不会在中国二次爆发?
舒兰疫情告急!
在这样的情况下,舒兰已复课的初三、高三学生再次停课。
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相关部门最终决定用客车统一将学生安全送到家。
舒兰目前已封城!不得不说,形势危机!
据“澎湃新闻”报道,自5月8日起,已有 16人被确诊,并出现了跨省传播的情况。
一旦跨省传染,真的就比较严重了。
辽宁的沈阳就报告了一例,为此,沈阳发布16号通告,对4月22日以来舒兰市来沈返沈人员,一律实行指定宾馆集中隔离观察14天,期间进行2次核酸检测。
此外,还公布了其它细则与要求,如下图:
作为疫情爆发的中心城市,舒兰已在第一时间做好了详细而周密的计划,确保疫情不扩散。
当一个地区由疫情防控等级低风险变成高风险,进行封城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选择。目前看,还没有必要过度紧张,也不太可能造成疫情的二次爆发。
首先,在武汉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全国上下就比较清醒的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对于内防反弹和外防输入就作出一定的防控部署。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和各地并不是打无准备之战。之前黑龙江省哈尔滨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在做好全面排查和追踪密切接触者及隔离观察等工作,并对出现的问题做好认真的整改后,防控形势好转,目前已由中风险地区降为低风险地区。笔者认为,近期吉林省、吉林市还有舒兰市会进一步加大排查力度,迅速找出源头,查缺补漏,把问题隐患处理好。
其次,这次出现1传多情况的地区舒兰市是吉林省的一个县级市,人口60余万。在这里没有贬低舒兰的意思,这里的人口规模和省会城市还有地级市没有办法比。人口相对少,也减轻了不小的排查工作难度。在舒兰封城后,疫情向外扩散的可能在减小,已发现的第一个病例没有吉林省以外居住和活动史,也未发现与境外和疫情重点省份返回人员接触。因此,整体排查难度可能要比哈尔滨要小,情况可能会比哈尔滨好转的更快。
第三,目前的技术条件,可以加快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工作。随着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对于密切接触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判定。这样就避免了大量人排队检测的情况,也降低了风险存在。有了之前疫情防控的经验,物资到位,医务人员到位能力会明显提高,这也有利于防控向好的方面发展。
第四,群众的自觉性更高。经历过疫情考验后,群众自觉带口罩,自觉做好个人防护的能力再增强。这是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传染病最先做好的还是隔离,只有实现隔离才能避免扩散。群众能够做到少出行,不聚集,不聚餐,对于疫情防控会起很大作用。从各地的情况看,群众都非常配合。
疫情真是考验着大家,希望早点结束吧。同时还是那句话,没有宣布完全胜利之前,还要继续打好这场阻击战,不胜利,不收兵。
******在中国二次爆发是有可能的,但是和吉林这次的疫情应该关系不大!
吉林省舒兰市目前确诊15人,已经成为了中国唯一一个高风险地区。
但是,相比疫情的初次爆发,这次不管是***还是群众,都已经有了应对经验。
舒兰市***已经***取了相应的举措,除运输农用物资和生活物资外,其他车辆和人员严格限制通行。并且,以居民小区为单位,各小区原则上封闭管控,外来人员及车辆一律禁止进入。
实际上,这是四月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第三起聚集性疫情。四月份,吉林省的邻省黑龙江境内就发生的哈尔滨、牡丹江两起聚集性疫情,不过这两地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
所以,只需要等上一段时间,将舒兰市疫情的源头查清楚,将可能存在的潜伏病例查出来,疫情自然会得到控制,并不需要担心二次爆发。
第一就是国外病例的输入!
目前国外的疫情愈演愈烈,完全看不到控制下来的情况,特别是最近俄罗斯的病例数量也开始上来了,日新增竟然都破万了。
从正常途径入境的人员还可以进行隔离,但是万一有些病人通过非法途径进入我国,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第二就是******的变异!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其实一开始传播到人类身体上的时候,就已经非常适应人体的情况。
吉林舒兰之前出现本土病例1人,还以为是普通的一个病例,没想到,2天之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有16人被确诊,1808人被筛查,超过200人被集中隔离,跨省传播1人。
出现病例并不可怕,关键是这次病例,没有发现传染源。在病例出现时,切断传染源头,隔离疑似和密切接触者,病例治疗,这样能避免***在社会里扩散。
5月9-10,吉林舒兰的风险等级,从低风险到中风险,再到高风险,舒兰是全国唯一一个高风险地区。
因为本土聚集性疫情,舒兰又恢复了高风险地区,严防疫情的阶段。5月10-31日,吉林到山河屯的两个往返列车停运。舒兰封城,对所在的小区和各辖区进行严格的进出入管控,这些措施能阻断疫情的再次传播。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1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