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气候变化探索-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目录一览:
竺可桢:近五千年难得的暖湿期
1、竺可桢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曾指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出现的多个气候变化时期,其中包括了暖湿期。据竺可桢的研究,这个暖湿期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气温较高,降水量充沛,植被繁盛,动植物种类繁多,人类社会也得到了发展。
2、竺可桢先生在1***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对过去5000年气候变迁的见解。他结合了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中国气候变迁大致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这一研究成果对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立体视角。
3、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设,五千年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1°—3°纬度。对照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温度,可以说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
4、春秋时的“无棣”不应是“广漠无尽”或“不毛之地”,而应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遍地“广被棠棣”,从而构成“无棣”这一名字。“竺可桢总结说,近五千年以来自仰韶文化开始,我国的气候大体上是温暖多雨的,除西北地区属半干旱区外,黄河流域气候大致类似现今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型。
5、竺可桢于1***1年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通过物候方法研究,他得出 (1)最初二千年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2)此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c。
徐霞客有没有写下中国各地的气候变化?
1、应该是对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化有所记载。以下来自百度百科:徐霞客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材料,论证了***江是长江的正确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
2、当然,徐霞客仍然有他一定的局限性。《游记》中不时流露宿命论和宗教迷信思想,相信“佛教之神也,于是乎征矣”,等等。但这只是白璧微瑕,不足以掩盖《徐霞客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地理学史上的地位。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
3、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4、夏天山里的气候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天,转瞬间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徐霞客等人立刻被淋了个落汤鸡。他们在雨中沿着泥泞的山路行走。来到雁荡山,正是雨过天晴,彩虹高悬。被大雨冲刷过的群山更加雄伟美丽。徐霞客被迷人的山景深深地陶醉了,不知不觉地漫步到了大小龙。
5、主要内容:主要按日记述徐霞客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
6、徐霞客在完全没有***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_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地质时期气候研究方法
地质时期气候的研究主要包括寻找古气候证据和确定证据年代(称为断代技术)两个步骤。前者可***用地质学方法、地理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物理学方法)等。
研究地质时期的气候主要分为两个核心步骤:古气候证据的寻找和证据年代的确定。首先,通过多种方法探索古气候线索,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以及同位素分析。地质学方法通过分析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沉积物,以及这些特征与气候的关系,揭示气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与变迁。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如下:古生物学方法是基于生物化石的研究。生物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痕迹,这些化石记录了古生物的形态、数量、分布等特征。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古代气候环境的特点,例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研究地质时期的气候状况,科学家通常通过多种间接标志进行推断。岩石性质、古老的土壤、地形和化石是[_a***_]的线索。例如,冰碛石和漂石的发现揭示了寒冷时期的冰川活动,黑龙江地区的灰化土下埋藏着古红色土,说明其曾经历过炎热气候。沙漠地区的干涸河谷和湖岸遗迹则暗示气候从湿润转变为干旱。
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与历史气候变迁存在哪些联系
1、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过数次转暖、转寒交替变化的波动,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自此以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变冷、变干。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当时的黄河两岸长满青翠的竹子。这是中国文明史载的第一个温暖期。也是尧舜禹、夏、商和西周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奠基期。
2、比对近两千年来数据后,得出大胆研究结论,中国历史上王朝倾颓、内战或遭外力入侵,大多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所导致的,其次原因才是封建制度、阶级斗争或治理不善。这是全球首次针对气候对中国古社会的影响,作出系统性的研究。
3、气候出现反常变化,会直接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吃不饱饭的农民自然会揭竿而起。频繁的农民起义,肯定会让一个王朝的国祚变短,加速朝代的更替。在农业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除了人们的辛勤劳作以外,气候也是粮食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4、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是冷期和暖期交替出现的。即一个冷期出现之后, 紧接着是暖期的来临。当气候进入冷期之后,农作物生长的北界逐渐南移,北方农民可以耕作的土地面 积急剧减少,复种指数也变得极低,这就容易导致人口和土地的矛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1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