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3月份气候变化,青藏高原3月份气候变化大吗
青藏高原对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谢邀。青藏高原有着全球第一的“世界第三极”之称,也是我们地球上独特的寒旱高极,它平均海拔高度超过了4000米,而最高则超过8800米,由于其独特的位置地理特点,对我国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预警区和敏感区。
青藏高原含水量丰富,对我们国家未来水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另外由于地域广大,青藏高原横跨了9个自然地带,生物多样性不言而喻,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之一。
气候影响方面。通俗的来讲,由于海拔高、地势高,青藏高原上空的大气更加的容易被加热,进而气流上升,气压明显降低,从而加速了陆地上低压的形成。这个结果就是使得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明显增强。而季风的变化,使得雨带明显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热力作用有着持续的减弱,东亚夏季风偏弱,我们国家东部地区呈现“南涝北旱”的局面,到了后期,青藏高原的热源强度有所恢复,我们国家夏季东部雨带有了整体的北移,但是由于东亚夏季风主雨带在江淮流域,跟青藏高原关系最强的还是夏季江淮流域的降水。青藏高原的热源只要偏强,一般江淮流域地区的降水就会偏多。
另外,有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的高温热浪可能与青藏高原的积雪有相关联系;还有,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冻土有所退化。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气候。
当然影响是渐进的,一段很短的时间可能显现不出来,但是需引起注意。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如干旱明显,降水增多,极端降雨频发,冰雹灾害增多、,雷电灾害频繁;但是有一个好的方面的影响,对于部分农作物和旅游业,变暖使得作物生长时间变长,收成更好,还可以延长了一些地区的旅游时间,旅游收益变得更大。
青藏高原对我国的气候影响是巨大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它地理位置和地理特性的特殊性,造就了以青藏高原为界,东西部气候、气象的明显差异。从人体的感知来讲,地表温度,地表湿度,冷暖等都有不同差异。
预知更详细的地理、气候方面的情况,请查阅有关地理资料。
首先其他人的回答都很好呢~本着科普的目的,桑麻妞不仅仅要说一下青藏高原的气候影响,还要跟大家聊一聊青藏高原的隆起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搬好小板凳,抓起香瓜子哦~
青藏高原在哪里呢?翠花,上图~
来源:Liu XD, Sun H, Miao YF, et al. 2015. Impact of uplift of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formation of Asian inland deserts on region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16: 1-14
I 》青藏高原的隆起:
Tips: MaB.P.是(Million Anniversary Before Present)的缩写,百万年前。
话说青藏高原的隆起要起源于6700 MaB.P.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虽然以最初确定喜马拉雅地区而得名,实际上是整个亚欧大陆的造山运动。关于青藏高原的隆起的时间和幅度,学术界上至今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是有一点是确认的,就是在现代人类出现之前,青藏高原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其平均最大高度(Coleman和Hodges, 1995; Spicer et al., 2003; 周浙昆等, 2007)。PS:青藏高原北部还可能存在一次上新世和第四纪抬升(T***onnier等, 2003)。以下是部分地质年代表供大家比较青藏高原的隆起和人类文明的诞生。桑麻妞不禁想起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II 》青藏高原的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极大改变了亚洲的地理地貌,对亚洲甚至全球大气环流产生巨大影响,李吉均等(2001)认为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后(约3.6 MaB.P.),才是现代亚洲季风真正开始的时期。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在该地区断裂,产生并加强了南亚夏季风;冬季东亚大槽的位置相比夏季偏西,考虑气流在迎风坡有利于反气旋式涡度增强,而在背风坡有利于气旋式涡度增强,因此冬季东亚大槽是海陆热力差异以及高原动力作用的产物(朱乾根等, 2000)。在高原大地型的影响下,造就了中国干旱的西部以及湿润的东部地区;否则中国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会出现类似于北非和***半岛那样的沙漠气候(李吉均和方小敏, 1998)。陈隆勋等(1999)利用数值模式指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中国变冷的主要原因,且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初期到现代高度的一半,中国地区降水增多;而继续隆起后降水减少,以中国西部最为明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20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