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一年4季气候变化大
古人凭什么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为什么把最热的时候,称为“夏天”?
用“夏”字来定义热天,原因即在“大”上。因为在夏季,植物、庄稼生长最快,变大了。从这种字义上讲,将一年中的高温季节定名为“夏”还是很形象的。所以《说文通训定声》引《三礼义守》称:“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
古人是伟大的,不但一年四季,而且农历二十四个节气,那是历经多少年代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不服不行,错过节气,影响农事。取夏天可能顺口吧,否则叫春热秋冬,或春暑秋冬,词不达意,还不顺口。
气候是自然现象,在很久以前,古人只是感觉热和冷,并没有四季的划分。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古人感到白天的时间长而黑夜的时间短,天冷的时候又感到白天的时间短而黑夜的时间长。在温暖与凉爽的气候里感到昼夜是相等的。于是智慧的古人就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测量出热天时间最长的一天,和天冷时间最短的一天,分别定为夏至和冬至,再把昼夜相等的两天分別定为春分与秋分,就这样四季形成了。后来古人又进一步在四季之间分别加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标明了四季的始端,就形成了四季八节。再进一步发展,古人又在每两节之间加入与农业生产,天气变化有关的二气,合起来就是24节气。完整的一年四季就这样诞生了。
古代是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季节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夏季”概念是何时形成的?
《尚书》:尧帝时“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从时序上讲,“立夏”之时太阳正好到达黄经45度,北半球气温整体开始升高,是年度周期中夏季的起点。但若深究其义,在“春”、“夏”、“秋”、“冬”4字中,“夏”和“冬”的字形与本义似乎都不太好解释,尤以“夏”字最为难懂。而且,在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系统文字甲骨文中,至今没有找到被公认的“夏”字。
一年有四季是时序常识,为什么甲骨文中无“夏”字?一种观点是,殷商时期一年只分“春”与“秋”两季,尚无四季之说,将一年称为一个“春秋”即是佐证,鲁国编年体史书起名《春秋》也是这个原因。此书经孔子本人修订后影响很大,史家干脆将这段中国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不过,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虞书·尧典》的记载来看,包括“夏季”在内的四季说法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已经出现了。《尚书·虞书·尧典》记载,尧帝曾指令相关官员编订历法,即所谓“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尚书》有古今之分,书中所记史料有的真伪难说。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已为社会普遍接受应该是肯定的。《诗经·小雅》中的《四月》诗开头即称:“四月维夏,六月徂[cú]暑。”阴历四月进入初夏,六月酷暑天就来了。
到春秋时,“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已是常识,随后,在战国时期正式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有了“立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2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