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常识:气候变化的应对之策

本文目录一览:
- 1、政治题:从经济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谈谈我们青少年为应对气候变暖...
- 2、环保常识:气候变化怎样影响地球?
- 3、防气象灾害小知识
- 4、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怎样共同应对气候
- 5、关于全球变暖有哪些知识?
政治题:从经济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谈谈我们青少年为应对气候变暖...
1、气候变暖后,我国的天气气候极端***的发生频率趋多、趋强,夏季高温热浪增多。
2、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进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4、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的气候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消费者、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5、多一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阻止环境继续恶化,气候变暖危机的化解就会增加一分希望。
环保常识:气候变化怎样影响地球?
1、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而加快生物灭绝速率。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2、对水资源的影响 温度的上升导致水体挥发和降雨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加剧全球旱涝灾害的频率和程度,并增加洪灾的机会。气候变化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近100年来全球年降水量(annual precipitation)变化的时空分布不均性逐渐加剧。
3、影响农业和生态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据估算,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4、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下: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这对冰川和极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
5、影响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种植结构和耕种制度改变、粮食产量波动,以及农业灾害加重等诸多方面。全球耕地产量降低。
6、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防气象灾害小知识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2、小气候 小气候是在具有相同的[_a***_]候背景的范围内,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一致,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小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以及个别天气现象上的差异。
3、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 *** 的公共服务体系。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怎样共同应对气候
其一,在联合国框架内,形成有效的全球气候变化磋商机制,它有两个体系组成一是***间协商机制,它属于政策层面,另一个是气候专家组成全球气候论坛。其二,制定全球统一的气候应对方案。
建立健全国际气候保***。国家间的合作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除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开展减排行动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公平的协同行动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合作和***取行动。
各国为了对应气候变化的所组成的国际性基金,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赋予规模型的任务。我国要有分明的立场。(2)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以大国的身份行使国际联合对应工作。
关于全球变暖有哪些知识?
1、太阳表面温度约为绝对温度6000K,热辐射的最强波段为可见光部分;地球表面的温度越为288K,地表热辐射的最强波段位于红外区。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全球变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是主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