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气候变化
二战后美苏关系渐行渐远直至发生冷战的根源在哪里?能避免吗?
谢邀:一般意义的冷战指的是最早从1947开始到1989开始的苏东剧变为终结的美苏两大阵营的全面政治对抗。从这个意义来看,只要美苏还存在且力量大致相若,冷战这样的对抗必然会爆发。它是一场表面看来是意识形态对抗、社会制度对抗和受主要国家领导人影响的政治对抗,实则是根源自两次世界大战前列强地缘政治对抗的延续。具体来说,英法战后无力维持对庞大海外殖民地和原先国际地位,不断退缩,由美苏占领。而美苏在分享英法留下的遗产时,必然因为分赃不均而对抗。
易北河会师,抗击***战争到达顶点。但盟军共同的敌人没了,合作的基础也不复存在
诺曼底登陆之后,轴心国战败已成定局,美英苏对于战后利益分配、划分势力范围、切身地缘的前途和如何按自己的意志决定战后格局成了主要问题。斯大林认为,苏联长久以来都处于西方以及其盟友的包围之中,形容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岛屿,因此他致力于将周围一个资本主义的包围圈变化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包围圈且早在二战前就开始行动——他占领了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后来又趁纳粹闪击波兰而瓜分了波兰,还想将芬兰也并入版图,只不过未能成功。在二战东线的反攻中,苏军一路占领并解放纳粹控制的领土和仆从国,同时树立听命于自己的傀儡。在中东和近东,斯大林也趁战时大大渗透了这些地区,这包括伊朗和土耳其,因此,斯大林的地缘目标很明显,就是希望固定这些既得利益,不容美英涉入,为此他可以放弃一些诸如希腊等相对处于外线的利益。此外,鉴于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损失,也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恢复。因此,斯大林一方面对西方集团持怀疑态度,并未放松警惕,一方面也希望和西方保持和平。
斯大林本是化名,意为钢铁之人,对于西方来说,这个名字恰如其分
西方集团中,罗斯福的态度相对温和,认为战后可以和苏联和睦相处。当,罗斯福希望苏联能够加入联合国并对日作战,也愿意承认苏联在亚洲的利益,他也深知苏联在已经占领了地方将会难以动摇,也不打算花费心思在这些地方动脑筋。然而罗斯福在战争结束前去世,继任的杜鲁门和前任很不相同,他对苏联的态度很明显是敌对的,这在后来的波茨坦会议上显露无疑。美国决策层的目标并不是几个具体是地方,而是全球化考虑,但一直以来都过于学院化,这点至少可以追溯到威尔逊时代,这一点被英国和苏联两国富有经验和洞见的老练外交官所利用。不过这一次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其意愿可以得到贯彻。
罗斯福和杜鲁门 罗斯福最后一届任期时的副总统人选本不是杜鲁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杜鲁门作为折中入选。所以杜鲁门与罗斯福及其心腹的关系并不深,很多机密他也不知道
而丘吉尔则更务实一些,地缘目标也更清晰,着眼点在能否保住大英帝国和对地中海、中东和印度的控制。他本人对红色苏联的敌意始终如一,但很快他便明白,大英帝国如昨日黄花,一去不复返,尽管是主要战胜国之一。在保证大英帝国的地位上,丘吉尔深感力不从心,东欧问题上丘吉尔几乎得不到罗斯福的帮助,因此丘吉尔拉上法国,承认苏联占领区的既成事实,在欧洲的目标变为尽可能把中东欧变成和苏联的缓冲地带。所以,丘吉尔一方面提出百分比原则,和苏联在巴尔干地区各国划分势力范围,以放弃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实际上被苏联控制的国家交换苏联控制不足、影响力不够的希腊等。另一方面则拉上美国,遏制苏联的扩张。
去殖民化 战后英法衰弱,控制力减弱,殖民地迎来解放浪潮,美苏一方面抢占这些空白,一方面也积极推动这一趋势
三方地缘目标的冲突,导致二战结束前后的这一时间内气氛越来越紧张。首先在波兰,对俄国人来说,这个地方一直以来是进出俄国的要道,地缘关系十分紧要。而当时实际控制波兰的是苏联。苏联在波兰扶持******,英美反应激烈,尽管杜鲁门接任后当面指责莫洛托夫,说苏联完全没有遵守雅尔塔会议关于波兰的约定,态度十分严厉,但被莫洛托夫以更严厉的语气顶了回去。
在土耳其,苏联态度强硬,要求土耳其割让两块争议领土
并且要在达达尼尔海峡和博鲁普斯海峡地区驻军,英美对此反应激烈,最终迫使苏联让步。在伊朗,由于伊朗在战争中态度暧昧,被盟军分区占领,但战后苏联拒绝撤军,公开扶持北部民族分离主义,同时又暗示伊朗可以用石油开采权来交换苏联的支持,不过最后在英美压力下苏联两者皆失。在德国和希腊,美英和苏联也是针锋相对,互有胜负。在英美看来,苏联的种种举措旨在在自己的外缘地区建立一系列自己控制的缓冲区,但苏联的做***不断扩大他的影响力,这和西方的利益相冲突,并且这样的扩张让西方十分恐惧,因此,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基于当时美国和盟国实力胜过苏联,提出了围堵政策。而丘吉尔也提出铁幕演说,积极推动两大集团的对立。
参考《冷战史》
我简明扼要地和你说说苏联和美国的“冷战”情况。二战以后,苏联和美国的经济大大地增强,二国大力生产军工产品,从而,使这两个国家的军力不断上升,成为两个军事大国。两国军事实力不分上下,尽管,都想开战,消灭对手。但深知,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时都不敢开战,使二国一度陷入“冷静”时期,也叫“冷战”时期。表面上来看,双方安然无事,各干各的事,背后,双方却在磨刀擦掌,相互攀比,秀肌肉。你生产核武器,我也生产核武器,你生产各种导弹,我也生产各种导弹。你生产航天飞机,我也生产航天飞机,你载人航天飞机我也载人,你上月亮,我也上月亮,不管三七二十一,你有的我也有,你没有的我要有,就这样,二个超级大国就相互对峙着,谁也不让谁,但就是不敢打,真是急死人了。如同二只“二哈”吵的利害,谁也不服谁,就是光吵不打架。观众没劲了,散去了,不看了。这就是苏美二国的“冷战”,一点也不热闹。后来,苏联解体了,分成许多小国家,从此,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从地球上消失了。“冷战”也从此结束。美国不战而胜,如今只剩下一个超级大国――美国。没人敢动它,眼睁睁地看着它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全然是“国际警察”的派头,老子天下第一。呜呼!无语。
二战后美苏二国关系渐行渐远的根源应该是意识形态各异,道不同不相为谋,互相不信任甚至都想吃掉对方……所以,只好选择冷战和局部的热战,暗中较劲。当时的美苏关系从貌合神离到剑拔弩张,稍有不慎就会擦枪走火导致世界毁灭。后来苏联在冷战中渐渐“体力不支”败下阵来,最终选择瓦解并自废武功……美国不战而胜。
今天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仍然还是拥有庞大的核武器库……普京似乎不想再陪西方世界玩冷战模式了?一直想与特朗普握手言和……而特朗普又想施行合纵连横的战略,美俄二国一拍即合……
二战后世界并不是美国一家独大,两个超级大国一东一西争斗不止。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西方阵营,简称北约。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国为东方阵营,简称华约。
华约组织受苏联控制,以东欧穷国小国为主。北约受美国掌握,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这么一比就可以看得出来,苏联背的是沉重包袱,受穷国弱国拖累。
美国旗下都是有钱人,东西方对垒最不缺的就是钱。如果苏联拥有美国同样厚重的家底,东西方互搏最后赢家真的不好说。
二战后英国已失去了同美苏平起平坐的机会,世界上只认美国和苏联两家。英国只能委屈的接受二流国家的地位,各国纷纷找靠山,不是东方阵营就是西方阵营,少有国家如同中国,同时受到两大阵营打压,新中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美苏才是座上客,英国的辉煌走进了历史,只能做美国的跟班。二战时美苏短暂的合作,只是因为要对抗共同的敌人日本和德国***。敌人消灭了战友就变成了敌人,因为美苏都是只愿人先不甘人后的国家。谈不拢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压服对手。
冷战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能打美国和苏联早已用战争解决问题,只是因为两国手中灭绝武器太恐怖,如果开战没有最后赢家,惨烈远非前两次世界大战可比。冷战持续了几十年苏联没了,美国人也没笑到最后,因为冷战同样败光了美国的大半个家底。
一山不能容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伤亡,美苏不能融合到一起,只能一个死一个存在,没有第二结果存在!
美苏是社会意识和体制不同的争霸之战,苏联是公有制度的代表,美国是私有制度的代表,这两个制度天生就是仇敌,只能是你死我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那是极度害怕公有制度的苏联,对苏联是严防死守,当然因为美苏双方有大量的核武器,所以双方没有直接爆发战争,而是冷战,两者***取代理人战争的方式来争夺世界的霸权!美苏当时都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一个地球只有一个霸主,一个地球只能养得起一个超级大国,所以美苏只能存在一个,大家都想搞掉对方独霸世界,也就是独霸了世界的财富和***,不管是哪个制度,谁都想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啊,这就是利益之争,既然都是实力最强的国家,自然认为自己占据更多的利益,所以美苏争霸的源动力就是利益之争,你要完蛋了,我就更富有,很平常的道理!
刚好那时殖民系统瓦解,许多国家独立,刚独立的国家需要发展,需要别国支持,这就是二选一了,是选择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呢,美苏都在拉拢,只能选择一边,美苏在各个领域争夺,培养自己的代理人,支持不同的派别,代理人战争就开始了!美苏分别给自己支持的人武器资金,企图消灭对方达到独霸一方的目的!可以说美苏的冷战,别的地方就是热战,尤其是中东地区啊,打的热火朝天,背后都有美苏的身影,美苏争霸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才决出胜负!苏联败了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解体后接过苏联遗产的俄罗斯,也是被美国打压,虽然现在的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有复苏的迹象,可远远还没到崛起的地步!不管如何只要地球还有国家存在,就有争端,毕竟地球***就这么多,你多了,他就少了,哪有不产生矛盾的,有矛盾就有战争,何况人心是复杂的,更是勾心斗角,美苏争霸是必然的,也是利益之争的激烈体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