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气候变化古代气候变化图

古代气候变化图

cysgjjcysgjj时间2024-03-21 21:37:25分类气候变化浏览26
导读:唐朝和宋朝,中原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变化?古代人怎么计时间的?你觉得古代最肉麻的诗是哪首?为什么?唐朝和宋朝,中原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变化?根据洛阳理工学院金勇强博士梳理前人和他自已的研究,唐宋时期(大约公元600~1000年 中原地区经历了5次较为明显的寒冷过程,第一次出现在600~630年,中原地区气温比现在高1.8度,到了630年后,比……...
  1. 唐朝和宋朝,中原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变化?
  2. 古代人怎么计时间的?
  3. 你觉得古代最肉麻的诗是哪首?为什么?

唐朝和宋朝,中原地区气候什么变化

根据洛阳理工学院金勇强博士梳理前人和他自已的研究,唐宋时期(大约公元600~1000年)中原地区经历了5次较为明显的寒冷过程,第一次出现在600~630年,中原地区气温比现在高1.8度,到了630年后,比现在低0.4度,下降了2.2度。第二次寒冷过程约在690~710年,下降1.2度,820年后逐渐回升。第三次约在780~820年,这一时期下降近1.1度。820年后逐渐反弹。总之,唐宋时期中原气候在变冷过程。甚至有专家认为唐朝由强变弱也与气候变化有关系,有专家分析,由于中原地区气候寒冷,丝织品生产粮食产量都受到影响,战争次数增多。

古代人怎么计时间的?

古代人计时主要有这么几中方法

1.最简单的就是太阳,古人根据经验可以根据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可以判断大概的时间

古代气候变化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根据影长,古人根据太阳照射物体在地面或其他平面的影子长短判断时间,比如:日晷,浑天仪,测影台等。

3.普通百姓根据水漏,沙漏和燃香的时间判断,所以有一柱香时间之类的词语。

若有遗漏,欢迎补充。

古代气候变化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漏壶,又称刻漏,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古代气候变化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几乎与沙漏同时出现了油灯钟和蜡烛钟。油灯钟是把时间刻度标在盛油的玻璃器皿侧面,油的水平线因燃烧消耗而下降,据此可看出时间的流逝。蜡烛钟是将时间刻度标在蜡烛的侧面。蜡烛燃烧后逐渐缩短,据此可指示出时间。油灯钟和蜡烛钟统称为火钟。

首先我们来看古代计算时间的依据:

古人最早是依据太阳月亮的升落来作为时间流逝的依据也就是计算时间依据的,因为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构成了最基本的时间观念:“天”。而月亮的升落构成了“夜”。一天一夜正好利用十二地支进行划分。

其次,我们来看古人对时间的划分和确定:

中国古人按照传统的十二地支来划分时间。把一天一夜(即今天的24小时)划分为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十二个等份,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十二个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又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算来“一刻”也就等于现在的15分钟,今天我们常用“一刻钟”来代表15分钟,就是这么来的。

第三,我们看古代计算时间的具体方法:

1、日晷

日晷又称为日规,是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和计算时间。日晷由一个画有时间刻度的晷盘和中央的一根晷针组成,随着太阳方位的变化,晷针在晷盘上的投影便指向不同的时间刻度。这个在现代看来并不精准的计时方法,在落后的古代却沿用了几千年。这是通过利用太阳光线所***用的计时方法,那么如果是阴天或雨天没有太阳光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又发明了另一种计算时间的方式

2、漏刻

漏刻又分为沙漏和水漏。顾名思义,水漏是利用水流的均衡性原理,在特制的水漏壶里盛满水,通过观察漏壶上的时间刻度来判断时间。由于漏刻计时方式不受天气的影响,在古代的中国民间被广泛而长期地使用。但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天,水容易结冰,因此古人用流沙取代水而发明出了沙漏,原理与水漏一样,因此水漏与沙漏统称为漏刻。

3、浑天仪

计时方法(记时方法)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需要而衍生出来的。记时方法包括日期规划和时间规划。日期规划,就是编制行事历明确日期;时间规划,就是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是编制行事历的基石;同时编织行事历的方式,同样反作用于时间的规划。本词条主要讨论时间规划。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我是从***剧里面所了解到的。一个就是看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大概是古代大多数人计时的方法。还有漏刻和燃香。说起香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说起一炷香的时间,我们可是经常在电视里面看到,往往大多数比赛都以一炷香燃完计时,这个燃香也是古人常用的计时方法。还有就是一盏茶和打更等,很多计时的方法。

你觉得古代最肉麻的诗是哪首?为什么?

诗以言志,但诗更能传情。千百年来,各路文人墨客流传下来数不尽的爱情诗篇,诸如我们脱口而出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以及“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等,这些诗句所流露出来的情绪是字字拨人心弦,句句肉麻感人,是古今恋人间思念或表白的惯用诗句。

而在本人的心目当中,最肉麻的一首情诗当属《上邪》

《上邪》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属于汉乐府《鼓吹曲辞》,是《铙歌十八曲》之一。它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

全诗:

上邪

汉代:佚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本诗开头的三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是女子在说:天呀!我要和你相亲相爱,我们一直要这么天长地久过下去,直到海枯石烂也永不褪色。

开篇便是直白如话,直奔主题。女子对天起誓,她热烈奔放的感情犹如火山爆发,炽热扑面。这那里是受封建礼教束缚的羞答答的女子?分明是一个敢爱敢恨、对爱情毫不掩饰的坚贞烈女!

我们再接着欣赏后面的这六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唐诗宋词元曲,都有细致、细腻描写情爱的,我来节选一些,你看看够不够肉麻、香艳(太过分的,就不摘录了,不好),别说老朽不正经,只道古人也轻狂。

1、李生《渔家傲》一首

庭院黄昏人悄悄,

两情相约谁知道。

咫尺蓬山难一到,

明月照,替身只得听言笑。

特地嗟吁传密耗,

芳心要使郎心表。

此际归来愁不少,

萦怀抱,卿卿消得人烦恼。

最肉麻的诗,舍《上邪》其谁?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肉麻的理由(译文)如下,大家看看是否肉麻!

上天呀!我要和你相爱,情意此生不渝。

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全枯竭,冬季雷阵阵,夏日雪纷纷,天、地聚合在一起。

我才依依不舍,无奈与你绝别(天地重合,没生命了)!

图片来自互联网,权属归原作者所有。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国风.王风.***葛》:

彼***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大致意思如下:

那个***葛的姑娘啊,一天不见她,就像过了三个月那么久;

那个***萧的姑娘啊,一天不见她,就像过了九个月那么久;

那个***艾的姑娘啊,一天不见她,就像过了整整三年那么久。

诗人不知道是谁。写的不光看着肉麻,看起来还多情,是个情种。如果诗经里描写的***葛***萧***艾的姑娘不是一个人,那这个人还滥情?。哈哈,疫情期间,太压抑了,开个玩笑。

一人不见,如隔三秋,人们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形容情人之间相思之切,也用于形容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关于您的问题:“你觉得古代最肉麻的诗是哪首?为什么?”小暖的回答如下:

肉麻不过《蝶恋花》

在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东飞伯劳歌》中有着一句“翻阶蛱蝶恋花情”,《蝶恋花》的题名便是出自于此。南朝金粉,浮丽如烟,诗作也带着绮丽柔媚的气息,这个词牌从一开始就蕴含缠绵悱恻的意味。

词人们用这个词牌名来抒写爱恨情仇,总能把“恋”字发挥到极致。彩蝶恋花、孤凤碧梧。南唐的冯延一口气连着填了十二首《鹊踏枝》,后人根据其中一句“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而衍生出了《黄金缕》的名字。

我们先来看下这首《黄金缕》:

巧用了《蝶恋花》的词牌名,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讲述了一个充满了聊斋味道的故事,讲述了一段不一样的爱情故事。

《诗经》中同样有肉麻的爱情

《桃夭》很多人都知道,婚礼上宾客唱诵之后,夫妻才可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再往后的流程,就是众友人吟贺诗《唐风·绸缪》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rbnw.com/post/9472.html

时间漏壶计时
十四五节能减排方案-十四五节能减排方案解读 特朗普 气候变化